首页/信息公开/市场资讯

观察丨聚焦全国两会,哪些是文化数字化高频热词

发布时间: 2023-03-27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连日来,围绕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要求从四方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2023 两会“文化数字化”高频热词


聚焦文化数字化,数字中国、5G、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村振兴、文化数据平台、虚拟财产立法、文化科技新业态规范等等关键词在两会声音中高频出现。


热词一:数字中国


两会之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两会期间宣布组建国家数据局,数字中国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文化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布局之一。


建议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


新型实体企业在赋能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降本增效、助力数实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和发展新型实体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形成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


要加大对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形成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热词二:未来产业


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以及其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提升文化产业效能、提增文化创新效益,数字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AI大模型技术攻关需产研协同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


建议从两方面着手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一是建立大型科技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的产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的“微软+Open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二是设立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长期开源项目,打造开源众包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仿生人形机器人,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仿生人形机器人是刚柔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与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紧密关联,其发展与突破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引导元宇宙“尽快推进古籍保护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


充分重视元宇宙发展与治理问题,积极推动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关注元宇宙前瞻治理问题。


加强元宇宙技术标准化工作,完善虚拟经济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


元宇宙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会变得更加真实、自由、广泛、完善和智能化。目前元宇宙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确保元宇宙的各项技术能够互相兼容。宇宙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提高参与到元宇宙市场的人数,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元宇宙中的虚拟经济及应用涉及的数据、信息和财产的安全。


通过核心技术创新以及建设和完善虚拟生态体系,支撑更加真实的虚拟体验、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更加自由的社交互动、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加完善的虚拟经济体系。


进一步深化5G站址资源共建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


5G建设以来,各地已基本将5G站址纳入通信专项规划,但在同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还有差距。建议在新建项目和修编控制性规划时落实地块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将通信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控,提升站址稳定性,确保网络覆盖质量。


热词三:虚拟财产立法


NFT数字藏品、数字货币、游戏账号……这些网络虚拟财产新兴的同时,网络虚拟财产安全问题也同样为人关注。资产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选择,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积极关注虚拟财产立法、数据安全维护。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亟需司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


司法作为定纷止争的途径,最为擅长在尚未定型的利益冲突之中寻求平衡,确定适合一时一地的裁判规则,以司法规则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在法律原则的指引下健康均衡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之力。


建立我国数字藏品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鑫灜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琪雅


尽快由多部门联合出台数字藏品监管办法,明确各环节监管主体,对数字藏品进行法律定性,对各个环节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设立准入机制,对数字藏品平台实施准入制度,对可能涉及数字藏品的发行、流通、买卖等环节,可先建立白名单机制,以探索的方式进行逐步创新。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昌隆也表示,建议探索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NFT数字商品交易市场。


热词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赓续中华民族文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契机。


建议尽快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


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新时代采用新技术的保护与研究需要,也将对甲骨文的活化利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推动马王堆文化在世界文化界“出圈”“出彩”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


以国宝级马王堆考古成果开发利用为基础,以湖南省博物院数字化升级为载体,推动文博、文旅、文创产业链融合发展,把长沙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的汉文化中心。


要以马王堆汉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为纽带,统筹整合省、市相关文化资源,打造连接文物与个人、文博机构与其他单位、文博管理者与社会大众的“共享共创”。


要以新促造,提升“产品矩阵”国际传播影响度。立足马王堆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推动文物产品的创新性呈现和创造性挖掘,培育良好文化创意生态,探索开发数字化新产品,做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近80载炼成敦煌文保技术将与全球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


敦煌研究院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探索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在石窟、壁画、土遗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近年来,敦煌文保技术不仅承担了百余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了大量濒危古遗址,还引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瞄准国际文保领域前沿热点,与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合作意向,成套文保技术将在当地推广应用。


进一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青州市政协副主席王瑞霞


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工作,是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性工作。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是重中之重。


精准分类施策,完善科学类博物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徐星


建议对国家公共自然科学博物馆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运用,把博物馆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由集中式分布转向分散式分布,从传统的集中式展示标本和传播知识转向分散式科普,并建立专项基金来推动优质科普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移和分配到小微博物馆,惠及更多民众。


促进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关于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了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丰富了线上文艺供给,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双演融合”的方式,使得很多年轻人对数字化的文艺作品更加感兴趣。它不是未来,它就是行于足下正在发生的。所以如何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个新业态的模式,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提案是围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潮,构建创新发展新生态,促进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提出的。


数字展示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博物馆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在其中的“国博专场”,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展示、8K拍摄并高清呈现等丰富形式,向观众沉浸式阐释了文字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


计划在国博推出一个智慧展厅,初步定在4月份对公众开放,届时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博物馆怎样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对文物的状况进行监控,并进行多元化的呈现。


筑牢数字博物馆制度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


进一步筑牢数字博物馆制度基础,加快文物数字化标准制修订进度,健全文物藏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制度,完善文物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同时,加强数字博物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在文博行业培训中增加文物数字化授课内容;推动高校增设相关课程,重视交叉学科交流与建设;从国家层面部署文物数字化研究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热词五:文化数字化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两会上,来自文化产业的各个代表围绕文化数字化,展开等“文化大数据”、“数字文旅”、“数字艺术”等话题热议。


图书馆大数据应用可精准辅助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馆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


南京图书馆联合南京大学创建的“图书馆大数据应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掌握江苏省市区县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馆、农家书屋实时数据,具备相关统计计量、报告数据、数据资产评估、智能应用开发等功能,可为江苏省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决策层提供重要发展依据,科学精准辅助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基层文化馆事业发展。


共建文化数字“丝绸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


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数字丝绸之路”,不仅可以为艺术品、数字艺术品、数实结合艺术品等搭建交易流通的大平台,更好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搭建新平台,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议相关部门从国家层面出台扶持政策,从国际层面促进建立相关议事规则,并积极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推动制定国际文化艺术品在“文化数字丝绸之路”交易流通过程中的相关标准规则,为国际文化艺术品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推进“艺术+科技”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


以最前沿的表现形式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打造新时代文化产品的优秀案例。加强艺术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的跨领域合作,孵化国家级“艺术+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还应支持智慧剧院、数字剧场等数字化文化阵地建设,探索建立艺术数字影像库,充实中华文化数据库,形成文化产品制作、展示、传播、存储的全链条科技融合示范体系。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传播精准度,通过“5G+4K/8K”传输技术优化传播品质,有针对性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的数字化文化产品。


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迟子建


作为城市历史遗迹典型形态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得到整体化、协同式的保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发。建议可由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牵头,构建省级统筹建设与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各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


建立各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联盟,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使远在千里的游客足不出户便能感受街区的历史记忆和城市魅力。


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构建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


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8位老专家回信精神,继续实施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紧密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要把推动全民阅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深化拓展文津图书奖、国图公开课等品牌阅读服务项目,不断加大优质阅读内容引领,提升阅读服务品质,完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体系,持续营造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


加强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


要深入挖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高新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端文化装备研发、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要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数字化赋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


一是加强数字化赋能。从国家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重构文旅产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推动打造数字化文旅新产品、新业态。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动白鹤梁题刻等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以榨菜、酱菜等为代表的中国酱腌菜传统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议加快传统文化艺术品数字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


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产品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推动我国软实力及国际新形象的塑造。建议包括:


加快国家艺术品数字库建设,推进文化数字化资源整合;加快传统文化艺术品的数字化改造;加快盘活文化艺术品价值;提升民众艺术审美情趣;提升传统文化艺术品年轻化、时尚化、潮流化的传播力度;加快提升传统文化数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2023民主党派多件提案 聚焦文化数字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加快文化数字化转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交多件提案:


民革中央


《关于推动社会共建,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提案》


要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多方主体共建共创、形成多元协作的保护传承新格局。


要探索政府指导、多方社会主体联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共建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跨领域、跨学科的社会性事业,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分别在文化资源持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创投资金等领域各具优势,需要在政府指导下,探索整合社会角色和资源的共创共建模式,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态和资源投入核心问题,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


农工党中央


《关于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提案》


成立水下文物保护专项执法机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海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提升水下考古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出水文物保护。通过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的提案》


要搭建跨省域数字化领域重大战略平台,设立“长三角数据大脑”。探索建立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服务机制,打造长三角共建共治的“区域大脑”,向全国全球输出“城市大脑”的长三角方案。


构建长三角统一公共数据池。借鉴疫情防控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健康码数据共建共享的做法,构建跨行政跨部门跨行业的长三角统一公共数据池,有效整合交通、医疗、人口、教育、税务、金融等部门数据,叠加整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开放数据,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打破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分离的状态。


民进中央


《关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利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发掘文旅项目周边和纪念品价值,以此融入相关产业,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相互促进作用,增强非遗发展活力。


鼓励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非遗进行再创作,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扩大宣传,举办相应文化赛事、学术交流及展演活动,发挥非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对现有传承人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承人的分类管理机制,创建更具有实用性、多样化的传承人培训与培养机制、评价与奖惩制度。


致公党中央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体系的提案》


建议完善非遗保护立法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在认定方法、流程、认定时限等具体实施细则,引入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司法救济途径。


妥当界定非遗权利主体,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定义为新型民事权利,明确非遗权利主体,构建一套关于非遗的知产专门法。


建立非遗损害赔偿机制及价值评估制度,界定侵害非遗行为的边界,制定明确、具体的损害赔偿标准以及司法救济程序;完善非遗权利救济途径。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完善非遗权利救济机制。


《关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的提案》


要明确并保障不同主体的数据权利,按照有关文件关于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的框架性要求,研究确定不同参与主体拥有的数据权利,并通过细化制度给予明确和保障。要科学设定数据要素市场业务准入门槛,必须由权威、可信的机构负责建设和运营数据要素交易机构。


探索建立数据交易的备案管理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市场化数据交易行为,经评估符合监管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能发挥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均可备案并纳入监管。统筹推进各地数据交易所建设,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运营能力,试行公共数据内部结算模式与商业数据资产定价模式。


台盟中央


《关于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的提案》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村落保护小组,下到基层去实地调研,掌握村落的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根据村落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开展村落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从资金上予以支持。


此外,还应该引导村民树立自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为“乡村文化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予以坚定执行,确保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过程中的古建筑安全。


《关于加快推动“大国工匠”数字化转型的提案》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我国“大国工匠”数字化转型,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进程,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大国数字工匠”人才培养,强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央地之间联动机制,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深化共推共育,赋予校企更多自主权。建立统一的、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目标的数字化“大国工匠”职业标准体系,推动“大国数字工匠”人才合理配置。


民盟中央


《关于促进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案》


首先要尽快修订《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完善文博文创授权机制,建立起以授权为主的文创开发模式。其次,加强产业政策文件的可执行性。再次,引进、培养人才,制定文博单位文创人员职称评定细则。最后,加大文博文创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力度。


从两会高度关注“文化数字化”来看,文化数字化无论从文脉赓续、文化滋养,还是发展经济、壮大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都是意义深远。


如今,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按下“加速键”,在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还有很多方面待完善,诸如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挖掘数字技术分析能力、重视内容和产品的创新、建构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机制、营造文化数字化健康生态等。


文化数字化虽任重道远,但从顶层决策到落地实践,各界领域都在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上稳步前行。它正撬动着诸多行业乃至社会变革的渐次展开。


内容素材来源:证券日报、文化产业评论、中国文化报、伏羲云等


联系我们

文版通服务号
文版通订阅号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侨香路3085号

电话:0755-23484630
          

邮箱:media@wenbantong.com.cn

APP下载

安卓下载
IOS下载

备案号:粤ICP备20038082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0785 拍卖经营批准书:4408031100002020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759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下载中心

客服热线

人工客服:0755-23484630、 商务合作:0755-23484630(官方)

招聘信息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

×

在线留言/建议

×